1)第一百二十七章 合资计划_外星代理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合作协议签订之后,杜克才发现这不过万里长征走到遵义,后面的事情还多得一塌糊涂。如果后续的这些事情都要他亲力亲为,恐怕自己根本就走不掉了。

  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将凌丰厂接过来后,这个人力资源好像一下子多出了很多,按照一条生产线美国标准配备一个班次50人计算,加上管理维护人员等一条生产线人员不超过60人。

  如果计划一期工程上10条生产线,每天按照一个班次正常生产需要五六百人,饱和生产安排俩个班次也不过消耗掉一千多人。而在饱和生产情况下月产量就将高达40万套了。按照现有的市场来看,短期内这个产能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

  凌丰厂现在有职工3000多,除去退休离职的,在册工人现在都还有2400多人。除去行政后勤、销售,如果仅仅是规划10条生产线,那么这个脑波产品生产在现有人力上能够用到的还不到一半人。

  虽然说现在凌丰厂的订单要半年左右才能完成,暂时不用担心这个人力资源浪费问题。但是半年之后呢,如果杜克在脑波产品方面的产能不再扩充,那么光是这个规模的脑波产品的生产可消化不到这么多的人力。

  虽然说美国那边的工厂可以在中国的生产量起步后考虑减少班次,甚至关闭掉一个分厂,但是就算这样,如果仅仅是现有的市场,MI公司全部产能移到中国来也用不了这么多的员工。

  这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工厂的管理也是一个大问题,将克莱门特留下来肯定是不行的,连中文都听不懂,克莱门特留在这里根本就是一个摆设。所以这个管理团队还必须是本土找人。

  所以当杜克回到自己的窝,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一想起这些问题,杜克就不禁头大。他将整个事情考虑来考虑去,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多少主意,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说实在的,杜克在商业方面的天赋比起情商来说更加不如,这么复杂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简直如同天书一般。

  在这个方面,就算他脑海中存储了海量的工商管理书籍也没有用,克里在这个方面显然也是没有基础,虽然现在他可以根据杜克提供的资料写成无数本东拉西扯的商业书籍来。

  但是那些不过都是前人论述的综合而已。对于解决杜克当前的困境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大d参考价值。

  可以说,杜克现在一切商业知识都还是是纸上谈兵,如果按照传统的书本知识来说,现在他需要建立起一个可以信赖的管理团队。三千多号人跟三人,三十人在管理上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根本无法管理运转下去。

  好在杜克有一个优点,既然自己想不清,就把这个问题抛出去。

  所以当蔡思强同董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