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章 唐明皇22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封信是很有趣的,应该说文采不错,逻辑呢,狗屁不通,怎么说?

  第一点:信上说你们野蛮部落通常对君王无义,自古就是这样,如果这样说,李涅礼杀了李过折也不过遵循自昔如此之法,也没犯什么错,何必要唐朝皇帝还特别写信责备他?

  第二点:信后面说,“常不自保,谁愿做王?”这句话如果是事实,那李涅礼不就爽死了,因为怕当王会被谋杀,所以没人敢当,没人敢当,那李捏礼不是最高兴吗?这是责备还是鼓励?

  然后呢?然后就该干嘛就干嘛呗,唐帝国只会耍嘴皮子而已,也不能怎么办,而且嘴皮子还耍得很烂……

  接下来,开元二十四年,张守圭下面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受命讨伐契丹及奚部落,安禄山轻敌冒进,结果大败。张守圭上奏朝廷请命要将安禄山斩首,就在要行刑的时候,没有人劫法场,也不是圣旨到赦免无罪,而是犯人自己喊:“大人你还要不要灭契丹、奚部落,为何杀我安禄山。”奇葩的是,张守圭不杀他了;那么,放他吗?也不是;张守圭竟然将他押解京师,请皇帝发落。

  先不谈结果如何,过程就充满问题。首先,张守圭自己身为审判官兼法官,在没有任何新的人证物证的情况下,也没有程序问题或疑问下,怎么可以凭自己的心情来停止行刑?除非你只想吓唬安禄山?其次,既然可以上奏杀安禄山,为何不上奏放安禄山,要押人到京师让皇帝做决定。

  我大概可以想出好几种张守圭的可能心态,但不论是哪一种心态,都证明了张守圭作为将领其冒险精神在下降,心思变复杂。

  接下来这件事就严重的多,错误也明显的更严重

  刚看到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史书上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队于青海湖西。

  但奇怪的是,吐蕃从开元十八年跟唐朝和谈以来,双方都没有冲突过。为何会突然传出唐军大胜的消息呢?

  原来自从双边和谈后,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派遣使者见吐蕃的大将乞力徐,说:

  “贵我两军既然已经和谈,就应该相亲相爱,不需要在边界驻军。妨碍人民畜牧耕田,我建议双方都从边界撤出军队,如何?“

  乞力徐回复说:

  “您是忠厚之人,我们相信你的为人,不会欺骗我们。可是,我们认为唐国未必会一直把河西的军政大事交付给您(指可能会有调动),而且一旦有奸邪之被挑拨,对我们发动偷袭,准备已经来不及。“

  但崔希逸一再要求,乞力徐迫不得已。就跟唐军杀白狗盟誓(为什么是白狗,不懂?)各自撤去守军。

  要说这吐蕃,还是比较实诚的,真的依约撤去守军,没有多留一手,所以在此后几年,吐蕃在边界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