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节 有公国名赵_黄巾张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汉的制度里,制定了总共二十等爵位,最高一级的爵位为“列侯”,并无“公”这个头衔。然而只需上溯到战国春秋年间,就有现成的例子可用了。那时候,“公”为诸侯之首,仅次于周天子的“王”爵。

  张狂此时抛出一个“公”爵来,很快就得到了部下们的认可。总而言之,张狂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制度,至于具体叫什么爵位,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一个穿越者,张狂对爵位的名字不挑剔,哪怕自己现编一个,也未尝不可。

  “公”这个爵位不高不低,既上承三代,比之寻常诸侯明显高出一头,又不违背“白马之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于是,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董昭再次上书张狂,献上了他为“公”这个爵位特地制定的封国制度。张狂在浏览了一番以后,略作修改,便同意了董昭的建议。不过,在正式称“公”之前,还有一个争议不小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

  国号为何?

  按照董昭的意见,张狂是巨鹿人,巨鹿为故赵国地,因此张狂的国号,可以称为“赵”公。不过,张狂有不少的部下都是当年的太平道道众,这些道众在商议后提出,张狂应该继承当年“大贤良师”的遗愿,将太平道的理念推向天下。因此,张狂这个太平道的现任首脑,理当被称为“太平”公。

  此外,也有参与过黄巾起义的将士。提出不如称“黄天”公。甚至有人翻出张狂军最早的称呼,建议张狂称“天平”公。总而言之。这些事情可谓是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这些家伙打嘴仗归打嘴仗,对地方的治理影响不大,让张狂容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

  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国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国号的叫法,却是大大值得争论的关键东西。在双方反复的辩论下。张狂渐渐也意识到了“太平”和“赵”两个国号的关键性差异所在。

  关于国号的争论,还真不是无所谓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号的叫法,将直接影响到张狂即将建立的国度里,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施政倾向。

  “赵”这个国号,是按照中原传统的地域命名法,意味着新的国家将要遵循三代以来的传统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的国策,以延续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传统。而国号“太平”,却意味着将会在未来的国策中,大量采用来自太平道的各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政治构架。

  说的直白些,若是采用“太平”这个国号,就预示着张狂的新政权。会倾向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

  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让本来对此不以为意的张狂,不由得大吃一惊。小小国号,其中的政治意味居然如此重要,可不能随便乱选。

  在经过简单的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