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8章 《时代周刊》采访_穿越黑龙江194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38章《时代周刊》采访

  甚至可以说上述这种做法几乎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社交偏好,这本无可厚非。

  这种将观念不同的人群划分远近从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人周围成了相对隔离的“社交同温层”。

  “同温层”原本是大气概念,最早指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在平流层里面,大气基本保持水平方向流动,较少有垂直方向的流动。

  处于“社交同温层”的人们周遭的信息的流动方向就与同温层大气非常相似。

  信息横向流动很多,但几乎没有什么纵向流动。

  所接触的信息虽然可能不少,但基本都是相当有限的。

  对于处在”社交同温层”的人也无可厚非。

  毕竟按照人类镌刻在DNA里的习惯,和气味相投的人交往自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问题在于,每当我们产生自我怀疑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以身边的人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社交“同温层”的存在,很有可能让这种衡量变为无效的衡量,从而阻断个人的反思进程。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遇到困惑时或者不确定该如何作出判断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听取身边人的意见。

  但在“同温层”的影响下,我们能听取意见的对象,很难说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旁观者”。

  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可能与发问者高度一致。

  与同处在“同温层”的“自己人”沟通,就像是和镜子里的自己对话。

  这样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具体例子,参考前世某福报派掌门。

  但凡其周围有一个正常人都很难想象会有金/融峰会上面的演讲发生。

  在金/融峰/会上吐槽金融政策?

  想想就很智障。

  而且作为一个各种钻金融空子的人却疯狂吐槽金融规则的不足。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跟端起饭碗吃饭放下筷子骂人的做法有啥区别。

  扯得远了,这些都是前世的事情了。

  现在的福报派掌门还是小日子蛮春风得意的。

  说到“社交同温层”。

  林灰发现其目前同样可能是处于“社交同温层”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当下林灰的社交圈子很小。

  基本就是黄静、伊芙·卡莉等相当有限的几人。

  这些人跟林灰成长经历以及一些相关的理念都是十分相似的。

  林灰感觉黄静啊、伊芙·卡莉她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可能与他也是高度一致的。

  同样因为社交圈子比较小。

  也造成林灰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有限了。

  林灰发现重生之后他在获取信息时,除了从一些公开的网站获取消息之外。

  基本就从黄静、伊芙·卡莉等有限几人那获得消息,基本不会通过其余人来获取消息。

  如此一来,很难说林灰现在没有处在现实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