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1章 官方记者的造访(上)_穿越黑龙江194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中青旗下的一名记者。

  胡欣平时的工作少不得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杰出青年。

  这些杰出青年虽然也很优秀。

  但过往接触的这些青年在经历的传奇性这方面跟林灰相比完全是没法相提并论。

  仅仅是林灰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奖最年轻的提名获奖者这一头衔就足够碾压%的同龄人了。

  作为官媒的人员,胡欣能有很多官方渠道获取和林灰有关的信息。

  原本在信息充足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勾勒出一个人的轮廓。

  但接触林灰信息越多,胡欣反而越模糊。

  来北域的路上她就一直在想。

  这个林灰,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尽管一直在思索,但胡欣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

  胡欣此前设想过诸多可能。

  但真正见到林灰之后却发现此前的猜想多多少少都有些南辕北辙。

  尽管见面之后,胡欣仍然不能完全了解林灰。

  但两项最基本的判断胡欣心中还是有数的。

  首先就是林灰极其年少有为,其次就是林灰很谦虚。

  正因为这两个判断,胡欣对林灰的观感同样也还不错。

  在互相观感还算不错的情况下。

  胡欣和林灰聊起了闲话。

  在进入采访正题之前聊得闲话也不完全是没用的内容。

  胡欣给林灰介绍一下一下她此行地随行人员。

  毕竟胡欣此行并不仅仅是她一个人。

  在她之外还有另外几个工作人员。

  林灰也注意到这些工作人员了。

  这些工作人员中除了一个专职负责文字记录的。

  甚至还有一个摄像小哥。

  这让林灰很意外,不是报刊的采访么?

  怎么还有摄像人员?

  林灰对此表示了自己的疑问。

  经胡欣的解释林灰才明白。

  《数字青年》作为中青报的子刊。

  虽然多数时候都是以文字进行报道。

  但对于一些在报刊上收获比较大反响的文章。

  采访时的视频也可能会被节选出来放映到中/青在线这个网站上。

  按说这件事情只是一件很无足轻重的小事。

  却稍稍打乱林灰先前的一些准备。

  虽然此前胡欣已经和林灰就采访时候要询问的问题通过气。

  但同样的问题,为文字采访准备的答案和为视频采访准备的答案明显是不太一样的。

  为文字采访准备的答案林灰大可以足够的理性和客观。

  甚至可以尽情阐述一件事背后的思辨性。

  毕竟文字报道的受众在接受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时愿意去动脑筋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

  愿意去探寻根底,去找寻受访者文字背后的逻辑链条。

  因为阅读本身上是一种十分理性的行为。

  和阅读行为不完全等同。

  人们在接受视频的传达的内容通常都或多或少带有的感性思维。

  亦即人们在通过视频获取讯息的时候往往会主要依据感性判断来判断内容的价值。

  这种情况下,在通过视频采访向外界传达内容的时候如果过于重视理论思辨性,很容易适得其反。

  视频传达的内容应该侧重于意义和影响。

  而不是内在的逻辑。

  在视频里进行思辨阐述很容易被各种断章取义。

  这样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采访呈现的形式可能会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

  那么林灰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似乎就应该迁就视频报道的形式。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